八月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八月小说 > 玄幻必须死 > 后记(下)

后记(下)

  后记(下) (第1/2页)
  
  “饼干!!”
  
  炎历35年,夏天。
  
  已经长成少年的苏炳在好友的呼喊中飞速下楼,他们这一批当初曙光城养育中心长大的孩子,相比于别的少年有一种特别的使命感。
  
  十六岁的少年,正是爱玩的年龄,他们却将空余时间都投入到了社会调查和公益事业当中。
  
  苏炳选的方向是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谓之三农,人类是离不开乡村的,哪怕文明觉悟,拥有能够夺天地之造化的城市,乡村也依旧会是社会的主体。
  
  因为人秉天地而生,如何能舍弃地呢。
  
  在旧时代,华夏全面推进城市化,但曾经数次的经济危机,都是农村挽救了国家,让危机得以软着陆,而且农村曾经百业兴旺,但由于财政和战略方向问题,乡镇企业被一刀切,大量企业直接关停,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走进城市。
  
  城市繁荣了,农村却开始空心化了。
  
  等到醒悟过来再搞乡村振兴的时候,其实已经事倍功半,三农问题在回归之后,更是日益严重,在战争结束之前曾经达到巅峰。
  
  时代发展越快,人们越怕被时代抛弃,自然拼了命的往城市挤。
  
  但这是不行的。
  
  了解过城市才会明白城市的生态有多么脆弱,不说别的,单说停水停电一两天,就是一个大麻烦,如果有十天半个月,那就全完了。
  
  城市是需要被供养的,是无法自给自足的。
  
  这注定它在面对战争和灾难的时候会十分脆弱,我们常说大疫止于乡村,这些都是实践检验出的真理。
  
  当然。
  
  科技极度发达后,城市拥有无限能源与配套循环设施,或许能够自给自足,但人生活在机械当中,离了地气,别的不说,总是更容易生病的。
  
  我们可以看到小孩子是不喜欢穿鞋子的,特别喜欢赤脚在地上走。
  
  这其实是种本能。
  
  是“接地气”的本能,开春的时候,赤脚在大地上走几趟,这一年都会少生病些,自古传下来的习俗,自然有它的经验道理。
  
  另外。
  
  即便科技能够合成食物,但,化工厂合成出来的食物与田地里种植出来的作物,让你选择,你会吃什么呢?
  
  所以。
  
  人类不能离开乡村,即便是已经迈步星辰大海,也不能离开乡村。
  
  可怎么振兴乡村,却是个问题,仅仅靠退休的老人可不够,哪怕乡村基础设施建的再好,城市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其实也不愿意去乡村养老的。
  
  就算愿意,也没用。
  
  没有哪个地区,只有老人就可以繁荣起来的,有这种繁荣也是虚假的,没有生机的,想要有孩子,就必须有年轻人,而让年轻人回到乡村,必须得保证一点,那便是让他们安心,让他们打心底里觉得,哪怕回乡村了,也不会被时代所抛弃,也能生存生活。
  
  在靖汉改制之后的十年,乡村建设是周瑞主抓的两个重点之一。
  
  乡村要繁荣,那必须是百业繁荣,不能光让人回去种地,种一年地才几个收成,亦或者说,能种地就不错了……
  
  在过去,资本将种子垄断,并提供配套的种植方案。
  
  你不听可以,但你连种子都没有,上哪去种地?化肥价格年年涨,种地不亏钱就算好的了……
  
  但,不种地了,耕地怎么保证?
  
  想要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农村的社会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年年都要跟着做。
  
  在高二的暑假。
  
  苏炳跟几个朋友和同学,就参与了农村调查。
  
  他们将前往皖南的歙县做调研,不但要采访,还要真实体验生活,吃住在农民家里,给乡村小学当义工、帮忙种田……
  
  一路舟车劳顿,耗费了十多个小时,终于辗转来到歙县。
  
  他们到村委会去报到,此时村委会正在做晚饭,许多老人已经端着碗筷来到大院,等待着食堂开饭了。
  
  在炎历二十年,帝国其实已经处于重度老龄化了,如今正好是巅峰期。
  
  超过35%的人口已经在65岁以上了,哪怕这些年在修行和养生上有大力推动,但这种日积月累的东西,临时抱佛脚自然成果有限。
  
  为了解决养老问题,也为了振兴乡村,靖汉最终还是决定将养老产业放在乡村。
  
  六十多岁的农民可以下地,六十多岁的打工人估计连自理都困难,养老的重点不在赡养,而在医疗,在调养。
  
  变老从来不可怕,可怕的是伴随着老去而来的各种病症。
  
  无痛无病活到寿终,那是可遇不可求的福报。
  
  要解决这个问题,现代医学不行,唯有振兴中医才可以,山医命相卜,本就同出一脉,都是“玄学”,得益于修仙的人群众多,这十年来中医发展迅速,已经有条件每个乡村陪一名大夫,每个县能有一名妙手了。
  
  古之名医,多有斩关夺门,起死回生之能。
  
  如现代的李可老中医,此类医生在中医兴旺之时,应该每县都有一个才对,可中医式微,到回归那年,全国都找不出五个了……
  
  为何要振兴中医?
  
  这不仅仅是中医更擅长“治未病”和调养,这还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医千人千方,但只要对症了,那必然是效如桴鼓,沉疴立消,几十块,甚至几块钱包的药,就能治病。
  
  而不是进医院先花大几百做检查……
  
  超过35%的高龄人口,哪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了,也不是将大比例财政全部投入养老的理由,那样还能做其他的事吗?
  
  所以。
  
  在苏炳他们干劲十足的撸起袖子去食堂做帮厨的时候,村里的大夫也趁着吃饭的时候打量老人们的气色。
  
  遇到有问题的,便会上去问切一番,需要防治便开两副药,总不能等病真的成型了再来治疗。
  
  医疗问题解决了,老年人身体健康了,养老问题就去了大半,否则一个难以自理的老人,一个人陪护照料都是照顾不过来的,社会没有如此多的青年劳动力能够处理此事。
  
  老人身体健康,能够自理,自然就还会发光发热。
  
  他们一辈子的经验与知识,就是孩童最好的老师,调整各乡村的养老人口的素质成分,便可以解决乡村教育资源的问题,孩子们在乡村受到的教育甚至会比城市要更好一些。
  
  能够把教育稳住,年轻人的心就安定了一半了。
  
  在天下为公的制度里,不存在阶级壁垒,贫富差距不大,人们自然能够安心的待在农村,并坚持发展农村。
  
  如何发展?
  
  山水田园湖草,因地制宜的改良自然环境,便是最好的发展,相比于楼市,生态资源是更好的蓄水池,是可持续增长、改善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假千金也要当七个哥哥的团宠 快穿:她穿成炮灰后主角慌了 沈婉宋恒小说免费阅读 调教大明 成为病弱女修后 重生从拒绝青梅开始 我在大明摸鱼的日子 夺舍了植物人,我成了全球首富 农家团宠娇娇女 四月顾容珩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