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造纸 (第2/2页)
特么几千年来,王朝更替不断,这种手段倒是始终如一啊。
最搞笑的是,随着蒋琬这封工作报告一起送到鱼复的,还有三百贯直百钱据蒋琬的说法,这是汉丰县世家们给他的贿赂。
先不说贿赂多少的问题,咱们主公发行的直百钱,就是让这帮世家这么用的?!
张溪又气又怒,偏偏理智依然告诉张溪,不能在这个时候跟世家彻底翻脸属于无能狂怒了。
既然没法跟这些世家们翻脸,张溪思来想去,只能从偏门下手,尽量安排人手,增加普查力度,同时,也必须尽可能的堵上造假的可能。
张溪决定,他要造纸。
纸张好啊,轻便,容易携带,下去普查的人可以查一路,记一路,回来再总结一下,绘制成正式的鱼鳞图册,然后直接归档。
比带着绢帛下乡要方便的多。
再一个,绢帛造册,基本是一卷绢帛要搭配一套竹简,如果记载不明确,或者中途调换了竹简,非常容易造成混乱,这样管理不便的同时,也方便造假。
但纸张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当然,纸张也不可能彻底的杜绝造假,但起码的,有了纸张以后,会比绢帛更容易管理,尽量减少造假的可能。
所以嘛,张溪终究是决定,要自己造纸了。
真不是张溪喜欢用竹简和绢帛,也不是张溪忘了把纸张这种东西给搞出来了,而是因为抱歉,张溪对造纸术的理解,非常的粗浅。
早年在新野的时候,其实张溪就尝试过造纸。
但张溪脑袋瓜里的造纸术,大概就是弄点树皮草根加点草木灰啥的,在水里泡上个几天,然后敲敲打打的再泡上个几天,然后.一张纸就应该神奇的出现了。
确实,张溪这么做,曾经弄出来过一些破破烂烂,类似碎纸片的玩意儿,但这些东西根本没法书写,也相当的脆,稍微折一下就变成了两半,还不如现在市面上的一些劣等纸张呢。
是的,这个时候,早就有纸张了。
纸张这个东西,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但这个时候的纸张不是用来写字的,是用来包一些零碎东西的,就跟碎布头一样的作用。
到了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造出了可以用于书写的纸张,并且大幅度的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这时候的纸张,其实是可以用于书写的,理论上来讲,纸张这种东西就应该取代昂贵的绢帛和笨重的竹简,成为这时代书写的主流。
但实际上来说,并不是。
首先,蔡伦是宦官,他改进造纸术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造福百姓,只是为了讨好内宫,所以即使他改良了造纸术,这项技术也一直是保存在宫中,造出来的纸张也只是供应宫中贵人使用,哪怕是官员士大夫阶层,想要一张蔡侯纸都非常的困难。
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宫中技术多少会流传到民间,但民间掌握的造纸术到底不全,因此虽然能造出可书写的纸张,但这些纸张厚薄不一,质地不够柔软,稍微多翻几次就会出现折痕或者直接断裂,无法长期保存。
因此,现在的民间和官府,依然还是用竹简和绢帛作为主流,只有很少的时候,才会用到纸张比如说画画的时候。
不过能用来画画的纸,基本都是宫廷内部出品,质量有保证,但价格嘛.呵呵,比绢帛还贵。
张溪虽然也能造纸,但造出来的纸还不如这个时代民间造纸匠造的纸,再加上那时候忙,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张溪后来也就搁置了这个事情。
现在张溪当了巴东郡太守,终于有了一些时间和金钱,同时也出于个人需要,所以张溪决定,重新开始研究造纸术。
当然,不是闷头瞎研究。
张溪先是通过孙尚香的关系,让孙尚香写信给孙权,让他在江东送一个擅长造纸的工匠过来。
到底是亲妹妹,面子比刘备都好使.一个月后,孙权派人把十多个造纸工匠和他们的家人,都给孙尚香送来了。
然后张溪就跟这十几个工匠一起研究,张溪负责提供思路,这些工匠负责实践。
张溪记得,造纸术的技艺,好像在之后的一千年间里,发展进步并不大,主要是材料的使用上,前后发生过很大的变化。
蔡伦使用的是粗麻或者是一些草本植物的纤维,所以称之为麻纸。
但张溪脑子里记忆中的造纸材料,除了亚麻外,好像北方比较常用树皮,而南方比较常用竹子。
巴东郡这地方,倒是两样东西都有,因此张溪就让工匠们,对两样东西都进行试验,争取早日制出合格的纸张。
又经过了将近半个月的试验,造纸匠人们终于给出了第一批纸张。
张溪捏在手里,看了看颜色,闻了闻味道,又揉了揉.嗯,挺适合用来上厕所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