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书院的作用 (第2/2页)
这个书院平日只作为藏书之所,用来保存一些经史典籍,也提供一些房屋给游学士子居住。
士子们经过官府允许后,可以阅读书院中的典籍,也可以在这个地方以文会友,如果有大儒来访荆州,或者荆州有大儒要效仿庞德公讲学,这个岳麓书院也可以作为讲学之所。
简单来说,这不是学校,就是一个带宿舍的图书馆而已。
马良一听原来是这样,顿时放心不少。
这种类似的东西,在东都洛阳,以及现在的邺城也有,只是藏书之用,能去这里面翻阅典籍的人,基本也都是世家之人。
只要张溪不是找人上课教学,培养寒门人才,那就不算是动了世家们的经典解读权和教育权这种面子工程,就让张溪去做好了。
反正世家们不相信张溪能找到多少所谓的经典放在这个图书馆里,而没有经典的图书馆,撑死也就是个客栈,你愿意搞就去搞吧。
世家们也大多安心了不少,只有司马徽心里呵呵,心说你们哪儿知道那个小辈的心眼。
司马徽已经从自己的渠道知道了,张溪所说的纸张和雕版印刷术确有其事。
尤其是纸张,益州已经在各郡逐步推行这种不算新的文字载体,只不过刘备并没有强行推广,而是弄了个什么“代理权”,把发行权给到了本地世家。
掌握了纸张发行权的本地世家,自然会遭到其他世家的针对,但人家手里的纸张是真的香——一张纸不过十钱到十五钱,寒门子弟都用的起。
而且这些掌握了纸张发行权的世家,在得到纸张的第一时间,并不是用来发售,而是把自家的典籍全部抄录了两遍,一部用来存档保存,然后拿着另一部典籍,去跟其他的世家交换传家典籍。
让那帮本来持反对意见的世家们,心里直痒痒。
不换吧,回头这本经典的解释权,可就是人家说了算的。
毕竟纸张在流通上的便宜占的大了去了,搞不好以后整个益州都是学人家做注释的这本经典,以后人家就是正统了,其他都是伪说。
可换吧.有点丢面子。
益州的世家们现在都挺矛盾的,既希望自己掌握纸张,但又反对别人掌握纸张。
益州世家们可以继续矛盾纠结,但在司马徽看来,这事儿的大趋势已经明确了。
如果在保证自己地位不受太大影响的情况下,世家其实才是最欢迎纸张的人。
那么,张溪一旦建立了这个岳麓书院,从益州那边弄来一批纸制的经典存放在岳麓书院里你要不要去看看?!
这年头,消息不通畅,同样一本《论语》,在各地的版本都不一定相同,而做注,做解释的人不同,各自的理解也不同。
荆州的世家大族们一看益州人做注的《论语》,发现跟自己的理解不同,那是不是要破口大骂?!
这关系到自家的立根之本啊。
那么怎么才能让大家知道,益州世家对于《论语》的注释是错的,而荆州世家的理解才是对的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写书批驳,或者索性把自己家对《论语》的注释讲解出来,给大家听,让大家来判断到底谁的注释是对的。
可你批驳的话,人家益州人肯定也不干呐,必须要批驳回来这么一来二回的,这个岳麓书院,根本不需要特意安排人来讲课授课,益州和荆州的世家们,自己都能把这个书院的所有老师都给包圆了,而且还是主动的,你不让我讲课我跟你急的那种。
表面上看,张溪是一点都没有要动世家对经典解释权的意思,但实际上,这个小辈闷声不响的,就把事情给做了。
现在的后辈,真的很了不起士元,元直,孔明等人都不可小觑,这个张元长,恐怕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然后,司马徽就开始琢磨,张溪邀请他当这个岳麓书院山长的事儿。
这种书院,将来免不了成为各个世家斗嘴的地方,要是没有一个足够有分量的人压住,还真的不容易开的顺利。
这年头的读书人可不是什么善茬,万一说的火大了,亲手砸了这个“妖言惑众之所”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司马徽,确实是张溪能请到的,最合适的人选。
而对司马徽来说.他比庞德公差在哪儿?!
第一,司马徽是外来户,不算荆襄本地人。
第二,庞德公对荆州世家有恩,而司马徽没有。
第一个已经是没法改变的事实了,但第二个,机会就摆在面前。
如果司马徽真的成了岳麓书院的山长,那么所有到岳麓书院来看书的士子都要受他一分香火情,而司马徽如果能在书院的争论中做出公正的裁定,那么对各地世家,也都有一份恩义在。
这件事是一个刷声望和恩义的绝佳去处啊。
为了这么一个职位,司马徽觉得自己豁出老脸去,帮张溪推荐一些本地世家中的优才,其实也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