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一章 岁月 (第1/2页)
张溪那个愁啊,女儿要出嫁了.
如今,已经是建兴四年的秋天了。
历经了连续两年的休养生息,如今的关中,终于是逐渐的恢复了民生。
右扶风基本已经恢复到当年关中鼎盛时期,不管是人口还是赋税,都已经恢复到了当年曹操治理关中的水准。
左冯翊的屯田工作,也进行的相当不错。
一部分出让给荆州,益州世家的土地,如今已经开始建立基业,因为鱼鳞图册的限制,如今的世家再想隐匿丁口,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而屯田民的数量,已经从两年前的十万人,增加到如今的二十万人。
多出来的这十万人里面,大概有一半是从荆州,益州的世家释放出来的隐匿丁口,在朝廷的押送下,来到长安当屯田民糊口的。
毕竟,长安的屯田制度是四公六民,比曹魏那边还要良心一点,虽然土地依然不是自己的,但起码能活的下去。
而剩下的一半,多少是有点冒风险的。
这两年关中到北地的气候越发严寒,连续两年又是雪灾。
关中之地靠南一些,再加上张溪一早就为了备灾做了很多的准备,终于是没有重现建兴元年的那场大灾,顺利的把雪灾给渡过去了。
但草原上的那些胡人们,日子可就难受了。
这两年,西北地区一直不太稳定,秦州和凉州附近的胡人一直是反反复复的.不造反劫掠,他们根本活不下去。
而这个时候,身为凉州刺史的徐邈想出了一个主意,联合秦州刺史姜叙,上书朝廷,对两州境内的胡人异族,进行了一次迁徙。
而迁徙的目的地,就是雍州。
换句话说,就是让一些胡人来雍州当屯田民。
一方面,是出于西北地区的治安需要。
不管是秦州还是凉州,经过了和异族数百年的争夺,早就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汉中隔壁的武都郡,除了郡治下辩县,剩下的县城周围都有羌人和氐人的部落,而狄道更是直接通往胡人的聚居地,那边有无数的羌人,氐人,甚至最近十几年迁徙过来的鲜卑人的部落。
同样的情况,在秦州的陇西郡,南安郡也有。
而凉州那边就更别说了,基本形成了汉胡杂居的形态。
这么多的胡人处在州郡之内,这两年又是连着天灾,徐邈实在放心不下。
这可是真正的胡人一反,危及州郡的形势。
因此,徐邈上书建议朝廷,迁徙这些胡人入关中,一方面可以集体管控,另一方面雍州那边不是缺人种地嘛,其他胡人可能不会种地,但羌人和鲜卑人,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耕种基因的。
尤其是在两州占据胡人大多数人口的羌人,他们跟汉人杂居的时间太长了,本身也会一些耕种,再加上传说羌人乃是炎帝之后,也算是半个自家人,这种耕种的传统也一直没有丢。
而这些胡人异族进入关中后,就可以凭借耕种每年获取糊口的粮食,怎么看都比在西北放牧要来的好。
而且,一旦这些胡人接受了这种耕种的生活方式,等过上几代,和汉人互相通婚后,他们还能算是胡人么.估计到时候他们自己都不承认了。
徐邈的策略,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肃清内部隐患,同时也能增加雍州的丁口劳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唯一的缺点是张溪上书反对。
是,雍州是缺丁口,但也不能拿胡人来凑数啊。
先不说教导这些胡人耕种需要花多少时间,让他们产生身份认同又需要多久.就说现在,你把五万多的胡人都聚集在左冯翊地区,他本身就是一个隐患。
别忘了,左冯翊可是直面曹魏的袭扰威胁的。
曹魏的新君曹叡已经上位快两年了,国内的政局基本已经稳定住了,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度.在建兴三年的秋季前,再次发动了对关中的袭扰,建兴四年更是一年不带停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曹叡可比他爹曹丕要难缠的多。
雍州这两年虽然没有大战,但小打小闹,边境小规模作战几乎就没有停过,自身都不算多消停呢,伱还把这么多的胡人送过来?!
而且吧,你把这么多异族百姓迁徙到关中跟汉人杂居,各种文化差异和矛盾都丢给我雍州刺史府来做,是不是有些太过了?!
这要是激化了汉胡矛盾,引发内部混乱,可怎么办?!
你这不是把原本应该你们凉州和秦州面临的问题,丢给我雍州来解决嘛。
因此,张溪是真心的上书反对了这事儿。
但可惜,诸葛亮驳回了张溪的上书,并且顺势,给张溪写了一封信,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五万人的羌胡异族,放在左冯翊地界,真不算是什么隐患,就这么点人,哪怕他们集体造反,也不是什么大威胁。
况且,这些异族愿意跋山涉水的离开草原,放弃他们长久以来的生存模式进入关中当屯田民,本身就代表着他们其实并不愿意跟大汉拼命。
只要张溪能保证让他们活下去,他们就不会造反。
至于教导异族耕种,这在这个时代不是什么麻烦事情,甚至在异族人看来,这是天大的恩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