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四章 洛阳战事(二) (第2/2页)
不是孙盛不想打啊,而是不能打了。
从华容县停兵不进,到现在进军到郢县外围,东吴军的士卒们,已经淋了快半个月的雨了。
在华容县的时候还好,起码有个县城和房屋可以避雨,可最近的这十天左右的时间,大军始终是在雨中行军,晚上在野外扎营睡觉的时候,身上都感觉湿乎乎的.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嘛。
军中士气是相当的低落了。
孙盛虽然没有经历过第二次濡须之战,但孙盛也不是那种缺乏常识的将军,在这种细雨蒙蒙的环境下,不仅不利于作战,对军心士气的影响也非常的大。
甚至,如果长时间淋雨,引发军中大规模的伤寒,甚至是造成瘟疫的话,那问题可就大了。
这种情况下,孙盛也不敢轻易向郢县发动进攻,他只能是上奏大吴至尊,向大吴至尊寻求意见,是继续进攻,还是退兵自保。
能被孙权提拔上来重用的宗室将领,孙盛还是有那么一点能力的,毕竟孙权看人的眼光还是在的。
这种情况下,孙盛知道,继续用兵,并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但问题是孙权不允许啊。
就这么退兵的话,什么目的都没有达到,却空耗钱粮.你让孙权的面子往哪儿搁?!
因此,孙权严令孙盛,必须尽快攻下郢县,吸引蜀贼回军自救。
孙盛不是周瑜,军中没有那么多的自主权利.既然孙权这么要求了,孙盛能怎么办,就硬着头皮进攻呗。
但,进攻效果真的很差谁会愿意在细雨绵绵的天气,上阵去厮杀啊。
人家蜀军是有城池要守,有百姓和田地财产要守护,不得不战,东吴这边.你指望普通士卒能理解上头大人物的所谓“战略意图”么?!
这仗打的,孙盛都觉得,自己跟个蠢猪一样.但又不能不打。
仗打到这个份上,东吴想要往江陵方向再次前进,已经是非常困难了,所以,司马懿指望东吴能给力点,那纯属是想瞎了心了。
荆州方面,东吴进军困难,而河洛方面,大汉的北伐军进攻洛阳,倒是还算顺利。
这个顺利,不是说大军已经攻入洛阳了,而是说,在经过十余天的进攻后,北伐军已经可以对洛阳的城墙,造成实质性的威胁了。
也就说,已经出现了登上城楼,进行城墙争夺战的现象了。
虽然司马懿通过临阵指挥,轻松击退了这支登上城楼的小部队,重新堵住了缺口,但这也意味着,仅靠常规的办法,魏军已经没有办法完全守住城墙了。
而造成这个结果的重要因素,就是司马懿手里的兵力,再一次出现了减员。
原本有一万四千人的守军,经过汉军十余天的攻城后,锐减到只有一万人左右了。
眼看着一月份还没到月底呢,司马懿手里的守军,已经战损三成了。
到了这个地步,不管是司马懿还是辛毗,其实都知道,这个洛阳城,是肯定守不到二月份去了。
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一咬牙,找到了辛毗寻求辛毗的同意,弃守洛阳城,退守虎牢关。
司马懿必须这么做,因为辛毗同样有持节节制全军的权利。
如果司马懿不征得辛毗的同意,下令撤军,而辛毗又非要坚守洛阳的话持节剥夺自己的军权,辛毗是有能力干出这种事情来的。
因此,司马懿私下找到辛毗,想通过这种试探,让辛毗同意弃守洛阳。
司马懿本来准备了很多的说辞,比如说退保虎牢关,守住反攻的底线,比如说保住河东,河内二郡,司隶也不算丢失.但辛毗只听了司马懿要弃守洛阳后,只说了一句话。
“予老夫三千兵马,余者,君可自决之。”
那意思就是给我三千兵马,我来守洛阳,你带着剩下的兵马,要退守哪里,你自己去做决定吧,我绝不阻拦。
辛毗也知道这个洛阳,是早晚要守不住的,也不可能等来河北的援军但他这个三朝老臣,不能不给天下做个榜样。
司马懿有能力,还年轻,他可以走,为大魏留下将种帅才。
但他这把老骨头,就只能埋在这个洛阳城了。
司马懿一听辛毗说出这话,顿时明白了辛毗的用意,但司马懿想说点什么,却发现自己无话可说。
只能是一躬到底,表达对这位大魏老臣的尊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