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洛阳邀战 (第2/2页)
这是军事上不占据直接优势,从而导致了司隶地区的世家大族们,对曹魏依然抱有不小的信心,认为曹魏是有可能杀回洛阳来。
这就让诸葛亮在河洛地区的渗透,政治劝诱工作,进行的非常艰难。
当然,这里面也有河洛世家对大汉的世家政策有所抵触的原因.但这只是次要原因,不是主因。
毕竟,大汉的世家政策虽然比曹魏要严格一些,会影响到一些世家大族的利益,但大汉终究还是对世家大族看重和优待的,诸葛亮也知道,这个时代,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是无法稳定住政权,控制住地方的。
大汉限制世家大族,不过是会影响到世家的一些话语权和利益,但并不是要彻底毁灭世家。
真正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世家大族对大汉能守住洛阳没有信心别回头我刚刚押宝在季汉身上,转头你们季汉就丢了洛阳,让曹魏杀回来了。
因此,诸葛亮现在非常需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曹魏在丢失洛阳后,不可能再回来了。
只有这样,才能让河洛地区的世家大族们逐渐放弃支持曹魏,转而投向大汉。
最简单的方式,当然是守住洛阳,击退这次曹魏集团的反攻。
但如今兵力不足,不得不全程退缩防守.如果这场战役里,汉军被魏军堵在洛阳城狂揍,那就算艰难的守住了洛阳,也不会让世家大族们信服的。
最好,还是能在正面一对一的对决里,战胜魏军.这才是最好的证明。
为此,诸葛亮是真的很犹豫,要不要答应司马懿的这次邀战。
虽然有着明确的政治需要,但主动出击这种事,太过于冒险了,而且是敌人所愿意看到的.以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当然会相当的纠结。
所以呢,诸葛亮不得不跟徐庶,魏延,张飞等人,一起商议这些事情.他真的一个人下不了这样的决心。
随着大汉兴复在望,诸葛亮却感觉自己肩头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那种羽扇纶巾,谈笑退敌的轻松感,已经越来越少在自己身上出现了。
其实也不难理解。
早年刘备集团虽然遭遇的困难很多,但也不是没有办法闪转腾挪,尤其是当刘备等一众老将军们都在的时候,诸葛亮虽然也很累,但至少压力没有这么大。
可现在,季汉的势头起来了,甚至重新杀回了洛阳,但闪转腾挪的空间,却反而更加小了。
早先的刘备集团一直在失败,多经历一次失败也没什么,甚至赤壁那会儿,诸葛亮还打过万一东吴扛不住曹操的进攻,那刘备集团就趁乱在东吴占据一块地盘,慢慢发展的主意。
可现在,季汉占据了洛阳,如果再丢失洛阳,所造成的影响力却是致命的,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大汉能不能三次中兴。
先帝已经驾崩了,天子虽已成年,但理政经验不足,威望不就。
关将军已经故去了,子龙和三将军都已年老.就是他诸葛亮,法正,庞统,张溪这些人,都已经年过四旬,甚至徐庶,黄权,魏延等人,都已经年过五旬了。
如果不能在这个时间节点完成大汉三兴的话.交给下一代,诸葛亮真的没有信心。
不由得诸葛亮压力不大。
而对于诸葛亮提出的,要不要答应司马懿的邀约,主动出战这事儿.大家的反应倒是出奇的一致。
既然有这样的需要,那就打吧。
“我等征战沙场三十余年,难道还能怕了这帮魏贼不成?!”
这是魏延的原话,同时也是嗓门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见。
但可惜,这是个好战匹夫之言诸葛亮还是更看重黄权和徐庶的意见。
而这两人的意见,其实也倾向于主动出击的。
手握四万大军,面对对方八万大军,如果选择龟缩防守的话,多少有些显得胆小怕事,长久守下去的话,对军心不利。
与其等到伤亡增加了,士气下降了,再寻找主动出击的机会,倒不如趁着现在,还有足够的战力时,主动出击比较好。
而且,从政治角度上看,这场仗,其实也有打的必要。
当然,用四万人去硬拼八万人,自然是下下之策,但如果用四万人去对阵西门外司马懿本部的四万人,也不是没有一战的把握。
如果真的能在这一战里,击退司马懿.甚至都不用击溃,只要击退司马懿,那么这个洛阳防守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所以,打,也不失为一种防守的方式。
有了这两个人的背书,诸葛亮这才稍微拿定了主意。
至于张飞不是诸葛亮不想听张飞的意见,而是张飞现在的状态,很微妙。
“军师之言,俺听着就是了.”
这就是张飞在一阵憨笑之后,给出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