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李严的无奈 (第1/2页)
如今的大汉朝政决策圈,其实是一个很畸形,很奇葩的存在。
真正掌握着话语权和决策权的人,基本都是在外地镇守,而留守在长安的人,大多是负责施政和执行。
但问题是,天子在长安,李严这个尚书令也在长安,为了不让决策政令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纰漏和误读,因此,真正事关国家大事的决策,一群在外地镇守的决策圈大佬,动不动就要回长安开会。
如今这个年代,可不是后世那种交通发达的年代,回一趟长安可不容易,再加上大家手里多少都有不少的事情要做,不可能说走就走这就造成了决策事务有一定的延迟性。
说实话,对这样的决策模式,李严作为尚书令,是深恶痛绝的.丫的一帮老家伙,镇守地方就好好的镇守地方得了,没事儿非要插足中央朝政干什么?!
但是吧,李严对此又不敢多说话,怕自己一句多嘴,真把诸葛亮或者庞统给召回长安来了,那自己如今的权利和地位,也一样会受到威胁。
至于天子现在李严算是发现了,就刘禅对诸葛亮的那个信任程度,至少在诸葛亮死前,他李严是没机会能取代诸葛亮的地位的。
只是,很悲哀的是李严并不比诸葛亮小几岁,真指不定谁熬得过谁。
这个时空的李严,跟历史上的那个李严,多少还是有点不太一样的。
虽然还是一样的私心过重,但是吧,历史上的李严,在刘备驾崩后就是托孤大臣,一直占据着益州东南的区域,大有自立山头的意思。甚至后来诸葛亮为了抽调李严北上汉中,还不得不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太守,这才把李严和江州兵调到汉中,参与北伐。
历史上的李严,可过的比这个时空的李严要舒服太多了,也因此,历史上的李严,也有比这个时空的李严更加嚣张跋扈的资本。
这个时空的李严,倒霉催的偏偏被张溪忌惮了,甚至因为孟达事件的牵连,导致刘备对李严也有点感官不佳.如果不是后来法正为了保证东州派的利益,拉了李严一把,李严现在不定在哪个地方当太守当到老死呢。
因此,这个时空的李严,比起历史上,要少了一分跋扈,多了一分谨慎,但也因此,李严因祸得福,成了大汉的尚书令。
所以啊,这个时空的李严,虽然还是有不小的私心,但同样,他也清楚,自己在天子面前,在诸葛亮面前,恐怕是真的没有多少分量。
因此,固然有一肚子的怨气,但李严面对这么奇葩的决策圈现状,也只能是配合,配合,再配合。
只是吧.凡事你得有个度,对不对?!
我李严好歹是堂堂的尚书令,仅次于丞相的行政长官.你们这帮闲着没事儿干的决策圈大佬,能不能不要想一出是一出的,就知道给我添堵?!
经济战?!
什么经济战,那就是在玩火自焚!!!
作为大汉的尚书令,同时也是能力非常出众的大才,李严能不知道,直百钱这个东西,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因此,当延熙十三年的初冬,张溪,诸葛亮,庞统,外加李严四个人凑在一起,商议这个新的经济战时,李严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了反对。
如今的大汉,要的是维持稳定的局面,尽可能的休养生息,稳定自己,然后再考虑对外征战的事情.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不应该存在直百钱这种虚发货币的存在。
这次反对,真不是李严的私心了,他这真的是站在一国尚书令的立场上,坚决反对发行虚值货币的。
李严也许不是一个经济大才,但该有的概念他还是有的,对于直百钱的危害也看的很清楚,这种东西,能不发就不发。
是,李严承认,随着大汉疆土的不断扩大,如今的大汉五铢钱确实有些不太够用,但是吧,从朝政的角度去看的话,只需要提前做好计划,其实并不用担心出现钱荒的现象。
实在不行的话,还可以让铸币厂新铸五铢钱加入流通,毕竟现在大汉国库并不缺铜,民间也不缺铜。
因此,李严真不觉得,有必要重启直百钱。
是,按照张溪的说法,这次直百钱重启只针对对外贸易,依然还是以蜀锦作为锚定物,但是.就算直百钱兑换回来的事吴五铢,那大汉也是亏钱的啊。
就吴五铢的那个铸造工艺,那个含铜量,但凡是一比一的兑换大汉五铢钱,大汉也得亏掉至少一成.数量越多,亏的越多。
更别说,按照张溪的计划,后期还要引诱东吴铸造超过直百钱的大额代币,而大汉在经济战前期,还得足额接纳这些大额代币亏到姥姥家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