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八月小说 > 倾危大秦 > 第一百三十一章 韩信拜将

第一百三十一章 韩信拜将

  第一百三十一章 韩信拜将 (第1/2页)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
  
  “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
  
  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公九卿制度虽在结构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间,官职的名称及权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结构却一直在变动之中。
  
  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三公九卿制。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
  
  把
  
  “奉常”改为
  
  “太常”;
  
  “卫尉”改为
  
  “中大夫令”;
  
  “廷尉”为
  
  “大理”;
  
  “典客”为
  
  “大行令”;
  
  “治粟内史”为
  
  “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
  
  “大行令”为
  
  “大鸿胪”,
  
  “郎中令”改为
  
  “光禄勋”。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没有影响到他们的职能,至于动机可能是语言变迁而寻求官名的准确。
  
  无独有偶,三公的名称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汉武帝更
  
  “太尉”为
  
  “大司马”,汉成帝时更
  
  “御史大夫”为
  
  “大司空”,汉哀帝时
  
  “丞相”更为
  
  “大司徒”。以上更名在现在我们看来似乎是更名,其实在当时并非是更名,而是另有原因。
  
  比如,大司马一职,原是霍去病和卫青讨伐匈奴,带去的马匹有十四万,但至班师入塞之时却不到三万匹,所以任两人同为大司马。
  
  而原来的太尉田蚡被太皇太后窦氏下令免官,太尉之职从此长期空缺。
  
  再加上,霍去病和卫青二人长期对匈奴作战,手下兵将极多,久而久之,太尉的职权就逐渐转移到大司马。
  
  另外,应当了解,太尉其实在汉初是不常设的。太尉一职的或置或废,大都与征伐或时局有关。
  
  如汉文帝三年,罢太尉官,归属丞相,这年五月就是由灌婴率军还击匈奴的入侵。
  
  景帝时,太尉职衔也只恢复了4年。以此为背景来看,大司马替代太尉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
  
  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
  
  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
  
  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
  
  三公之中以御史大夫等级最低,职能也比较模糊,一方面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内廷的差遣。
  
  在汉武帝之前,三公九卿制实际已有近代君主立宪的影子。丞相为主要的治国大臣,丞相府中有个百官朝会殿,皇帝有时也亲临朝会殿与丞相商议国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
  
  而日本由首相对天皇负责,天皇听政则在一千多年后的
  
  “明治维新”时期才有此景象。但与此君主立宪制中不同的是,西汉的大司马依然对皇帝负责,军队依然为皇帝私人所有,而非国家。
  
  孝武皇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权重,连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
  
  西汉,皇帝与丞相的冲突在武帝时达到高峰,本来汉武帝对田蚡言听计从,但田蚡得寸进尺。
  
  《资治通鉴》记载:田蚡每次上朝奏事,奏着谈上大半天,他推荐人作官,有的位居二千石,把皇上的权利都夺了去(任命官吏是皇帝的权利),皇帝就对他说:“你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打算任命官吏。”田蚡曾请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拨给她以扩建私宅,武帝发怒:“你为什么不干脆要武库”从此之后田蚡才稍稍收敛。
  
  由于丞相权位太重,威胁了皇权,皇帝很不放心,所以自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尚书台(令),从此之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虽然都是政权的负责人,但实际权利已向尚书台。
  
  丞相有过失,由尚书问状弹劾。相对于秦朝,三公之中职能变化最大的当属御史大夫了,汉文帝时下诏:“制诏御史,其除肉刑。”从此,御史大夫成为全国最高的法官和监察官。
  
  哀帝时又把御史大夫改叫大司空,再也不当法官了。西汉时的中央官制改革集中在汉武帝时期。
  
  这次改革始于与太皇太后对抗时期,是以政治斗争为目的的变革,是被史家称为
  
  “大一统”一揽子改革的一部分。汉武帝的改革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突出了皇权,削弱了(丞)相权,把中央官员分为内外朝更加强了中央机构为皇帝服务的职能。
  
  至此之后,除前文所述哀帝,成帝对御史大夫和丞相的名称变更外,再无值得一谈之事。
  
  西汉末年,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尚书令,逐渐掌握了实权,后自立为帝,国号新。
  
  王莽不以国号
  
  “新”为理念,九卿的名字全以《尚书》的文章为准。大司农改为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改为作士;太常改为秩宗;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共工;还有,
  
  “光禄勋”等改为六监。就连百官、宫室、郡县都换了名称。但这些仅仅都是
  
  “托古改字”而已,同
  
  “托古改制”是不一样的,换汤不换药。东汉从刘秀称帝起到曹丕废掉献帝共197年,其中以光武、明、章三帝时期为短暂兴盛,而后东汉历经外戚、宦官之祸,少数民族叛乱到黄巾起义,到最后所谓三国诸侯割据时代,一直是内乱不已。
  
  所以东汉在前期基本继承西汉官制略有改革,而在中后期则因内乱的局面而逐步抬升了军事官职的地位,也有几人以文官而称雄于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假千金也要当七个哥哥的团宠 快穿:她穿成炮灰后主角慌了 沈婉宋恒小说免费阅读 调教大明 成为病弱女修后 重生从拒绝青梅开始 我在大明摸鱼的日子 夺舍了植物人,我成了全球首富 农家团宠娇娇女 四月顾容珩免费阅读